双向奔赴 期货市场让玻璃之城“转”出新活力

市场资讯
作为重要的中间产品期货,同时也是我国独有的期货品种,玻璃期货携手产业,不断书写着令市场满意的“答卷”。在河北沙河,这一被誉为“中国玻璃城”的产业示范地,一场与期货市场特殊的“相遇”正在上演。在这里,市场见证了期货工具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的传奇故事,玻璃期货“多点开花”的效应,不仅为当地玻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注入了活力,更为我国玻璃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句“世界玻璃看中国,中国玻璃看沙河”更是擦亮了玻璃行业的这张“金字招牌”。这座城与期货市场究竟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推动当地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动能是?“沙河样本”的神秘面纱正被揭开。
期货助力成就沙河玻璃“大产业”
沙河玻璃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沙河已成为全国玻璃生产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平板玻璃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
“早在2011年,当时中国玻璃建筑装饰协会来沙河调研时发现,沙河的玻璃从原片生产到深加工,再到便利的流通环节。从上游到下游产业链非常完备,在此基础上认为沙河可以定位为玻璃之城。2012年,国家工信部授予沙河为中国建材类的玻璃产业新城的一个标杆。‘中国玻璃城’由此在市场中叫响。”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溥军告诉记者,如今,这一口号也正影响着整个玻璃产业。让市场看到的是,沙河玻璃由分散变集中、由单一变多元,产业升级后的巨变。
同样,这些年沙河玻璃市场所取得的成绩也让德金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建祥感到十分震撼。
“从格法到浮法,这其实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据樊建祥回忆,当时80年代,沙河玻璃市场的小玻璃是“遍地开花”,之后慢慢发展,从最高的43条生产线到目前仅有的17条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绿色革新,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沙河玻璃市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质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玻璃期货的推出,加上政策的指引,让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他称。
对此,庞溥军也深有感触。“郑商所最先到沙河来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玻璃期货才有了一个上市的基础。”庞溥军告诉记者,在整个玻璃期货发展的过程中,沙河的玻璃也是一直在跟随其发展。“从小板到大板,随着玻璃期货交割规则的不断改进,沙河玻璃从品质上包括交割品的选择上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更加适应了玻璃市场,也让沙河玻璃有了今天的辉煌。”他称。
“期货市场在规范玻璃现货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樊建祥表示,2019年玻璃期货交割品从国标“小板”升级成国标“大板”,是期货引领现货市场发展的有力举措。对于小板生产为主的沙河来讲,也促进了当地玻璃企业下定决心加快技改,研发推广国标“大板”产品。“如今,沙河多家厂库的交割品已经成功赢得市场认可,沙河玻璃不仅叫响了全国更走向了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他称。
“正大玻璃的体量在全国还排不到前列,原来没有期货的时候,可能全国用户知道正大玻璃的并不多。但有了期货之后,大家通过期货认识正大玻璃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地的客户也在跟我们直接联系,或是通过期货交割的渠道向我们采购玻璃。”庞溥军感慨地称,包括企业的LOW-E产品和一些深加工产品,通过这种渠道扩大了正大玻璃在市场中的销售范围。
谈及产业升级到高质量发展,庞溥军认为,这对玻璃企业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在产业这一飞跃过程中,企业都会遇到很多的瓶颈和困惑,风险也会无时不在。”庞溥军表示,如果能把市场风险做到有效的控制,在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对企业发展大有裨益。“对企业来讲,只有把风险控制住,企业才有提升的基础。”他称。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玻璃企业要适应新市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市场新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做一个产能的复制。”庞溥军称,期货市场的存在可能加速行业内企业的合并重组,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玻璃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现结合成为玻璃企业发展“新潮流”
期货市场的出现,让沙河玻璃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产业企业也向玻璃期货“奔赴而来”。或深度参与,或渐进使用,或初步探索,将期货工具纳入日常生产经营中来。
事实上,在玻璃期货上市初期,沙河不少现货企业对期货价格的指导作用持保留态度。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此状况才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玻璃期货上市后的首个春节期间,更是让一些企业的态度出现大逆转。
“如果没有玻璃期货,往往春节前后现货价格会跌得更多,多亏玻璃期货平抑了市场价格波动。”庞溥军笑言,有了期货价格的指引,企业在调整价格和生产时更有信心了。
记者了解到,在沙河当地,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作为一个销售指引,现有的玻璃贸易商已全部参与其中,直接参与套保的目前占比有八成。还有一部分受制于专业人才短缺或期货认知有限,仍在观望。
基于此,庞溥军表示,正大玻璃现也在积极地帮扶,希望未来玻璃企业都能够利用好期货工具来平稳企业的生产经营。
“期现结合已经成了众多玻璃企业的一个潮流,这一经营‘新思路’如果不跟上,企业就真的‘out’了!”庞溥军如是说。
现在,沙河当地的玻璃产业对玻璃期货已几乎离不开了,很简单的一个现象就能证明这一点。
玻璃期货对于市场如何定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每到周六、周日不开盘的时候,玻璃厂家、贸易商在价格调整上,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开盘就没有一个价格的参照物。
“期货价格发现的功能在沙河玻璃产业中,从厂家到贸易商到下游的深加工都有着充分的应用,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非常普遍广泛。”庞溥军称。
此外,在对玻璃期货的认知上,整个沙河有着良好的产业根基。不管是生产企业领导,下游企业的企业主,还是一些玻璃从业人员,包括玻璃厂的一些后勤人员也都非常关注玻璃期货。
“之所以如此关注,是因为期货价格的波动关乎着企业的生产稳定。企业生产稳健,员工的收入也能够更加稳定,这是他们所期盼的。”庞溥军说。
在沙河玻璃企业看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个市场磨合期,此阶段,风险的控制是非常现实、也是非常严峻的。“我们更希望在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来对冲这一阶段的风险,让企业能够顺利地度过难关。”受访企业如是说。
据当地玻璃企业介绍,在企业套保运用上,不管是直接套保还是合作套保,都做了很多的尝试,目前做的也比较顺畅,这也是企业的基础性操作。此外,沙河地区的贸易已经普遍接受了期货点价这种贸易模式,这已经作为当地一种很重要的销售方式。
“通过期货市场,通过点价方式,玻璃产业企业以旺季的价格卖出了淡季的玻璃,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促进了玻璃的销售。”樊建祥表示,作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金融工具,玻璃期货为产业提供了一个化解经营风险、预判行情趋势的工具和渠道,也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视野审视行业发展的视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助力。
走访中,记者能够明显感受得到玻璃期货与沙河玻璃产业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场遇见美好的“双向奔赴”。十二年来,期现结合模式提升了沙河玻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践行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沙河样本”也在玻璃行业中展现着其独有的新活力。